“适度宽松”基调对于稳市场稳预期具有重要意义,是应对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关键举措。以下是具体分析:政策背景:全球经济增速疲软,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蔓延,我国经济面临外部不确定性上升的压力。同时,国内存在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物价水平和投资增速低位运行,在此背景下,我国将货币政策取向由“稳健”调整为“适度宽松”,加大宏观政策逆周期调控力度。稳市场方面 提供流动性支持:通过降准等措施,如央行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预计向金融市场提供长期流动性约1万亿元,可调整市场流动性结构,加大中长期流动性供给,缓解市场流动性的结构性矛盾,满足市场资金需求,稳定市场运行。 降低融资成本:下调政策利率、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以及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利率等,带动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下行,如5月20日新一期LPR中,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双双下降10个基点,降低了企业和居民的融资成本,减轻企业负担,促进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激发市场活力。 支持重点领域:结构性降息有利于强化对商业银行的政策激励,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投放,如支持科技创新、房地产等领域,助力相关产业稳定发展,进而稳定整个市场。稳预期方面 增强政策信号意义:中央将货币政策定调为“适度宽松”,向社会释放了明确的稳增长信号,让市场主体感受到政策支持力度,强化了政策的延续性和有效性,有助于稳定市场对未来经济发展的预期,提升投资者信心。 稳定市场主体信心: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助于营造良好的经济环境,使企业和消费者对未来经济走势更有信心。例如,2024年一系列增量政策使得消费者信心指数在当年11月实现连续六个月回落之后的首次回升,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也有所上升,表明市场主体预期得到明显改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