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利性职业索赔”是指非为生活消费需要,借维护消费者权益名义牟取私利的行为。在农业农村领域,此类行为扰乱了生产经营秩序和行政执法活动,影响营商环境。可通过以下措施积极应对:明确概念与制度规范:健全农业农村领域投诉举报管理制度,明确“牟利性职业索赔”相关概念边界,以便有效识别和处理此类行为。细化职业索赔多发领域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完善农业投入品执法监管制度,为执法提供明确依据。提升执法质效:农业执法人员要严查生产经营主体重大违法行为,同时合理运用行政处罚法中关于不予处罚或从轻减轻处罚规定,做到过罚相当。可采用劝导、提醒等柔性执法方式,化解争议。约谈职业索赔多发的电商平台,督促其履行平台责任。利用大数据等技术实施分级分类管理,提高发现违法线索效率。加强宣传教育:提升执法监管部门依法行政意识,优化地方考核标准,为执法人员“松绑”,使其更积极打击职业索赔行为。梳理职业索赔人反映集中领域的共性问题,整理典型案例,发布行政提示和预警信息。对重点企业、行业等强化宣传培训,指导生产经营者加强合规管理,鼓励其通过报警、起诉等方式维权。创新监管机制: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建立“职业索赔人清单”并适时公示,完善信息共享机制,对职业索赔人实施联合惩戒,使其一处牟利处处知悉,压缩其生存空间。强化执法培训:加强农业执法人员专题培训,深化对行政处罚法等公共知识以及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等专业知识的学习,提升执法人员依法办案水平,使其能更专业地应对职业索赔行为。构建联合工作平台:可由相关热线指挥中心定期统计职业索赔信息,上报公安、法院、司法等部门,实现数据共享与联动。整合相关平台数据,实现职业索赔人信息、行政处罚记录等跨辖区实时共享,形成“制度约束+信用惩戒+司法震慑”的综合治理格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