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14日,美国激光干涉仪引力波天文台(LIGO)首次直接探测到引力波,开启了引力波天文学的新纪元。此后,科学家已累计确认超过百例引力波事件。但尽管LIGO等探测器的观测精度已大幅提升,仍面临噪声干扰和灵敏度不足等挑战,亟须下一代探测器接续探索。目前,引力波探测器的技术升级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下一代探测器项目: 宇宙探索者(CE):由美国引力波研究团队计划建造,结构与LIGO相似,但臂长达到40公里。CE主要探测频段与LIGO相近,约为10—1000赫兹。一旦建成并投入运行,每年有望探测到10万次黑洞合并事件,几乎能覆盖整个宇宙历史中的引力波源。 爱因斯坦望远镜(ET):这是欧洲提议建设的第三代地基引力波天文台,采用三条干涉臂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将频率下限扩展至1赫兹,能更早捕捉黑洞碰撞前的动态,并能观测更大质量黑洞的合并过程。 激光干涉仪空间天线(LISA):是一项天基探测计划,由3颗卫星组成一个边长250万公里的巨型等边三角形,致力于探测频率在0.1毫赫兹到1赫兹之间的低频引力波,预计于2035年发射。 天琴与太极:中国也规划了类似的空间引力波探测项目“天琴”与“太极”,预计于21世纪30年代投入使用。技术创新成果: 延长干涉仪臂长:通过延长干涉仪臂长提高灵敏度,更长的基线使其在低频引力波探测方面实现了更高精度,极大扩展了可观测信号的范围。 降低热噪声:采用先进的镜面涂层技术,包括离子束溅射非晶材料和晶体涂层材料,有效提升了中低频段的灵敏度。同时,低温冷却技术大幅抑制了反射镜中的热振动。 量子压缩技术:通过向干涉仪注入压缩真空态,有效抑制信号频段中的量子噪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团队研制出的“量子真空压缩器”,使LIGO的探测距离扩展了超过4亿光年,引力波发现效率有望提高50%。 人工智能技术:谷歌“深度思维”公司与LIGO、意大利格兰萨索研究所联合开发出“深度环路成型”AI系统,可有效抑制观测系统中的噪声,提高控制精度,稳定关键测量部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