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阳大米曾因“毒大米事件”陷入低谷。近年来,原阳县通过标准化种植、品质管控、品牌赋能等举措,推动原阳大米产业复苏,努力使其再焕荣光,具体措施如下:标准化种植与科技赋能 推广绿色生产技术:原阳县确定了5家绿色食品企业,实现绿色食品原料就地转化。基地采用绿色生产技术,施肥以有机肥为主,病虫害防治以生物农药、生物菌剂为主,并对产品营养和有害成分进行多批次检测。同时,严格遵循绿色食品认证标准,确保基地周围无污染源,大米加工有指定企业和专门生产线。 建设高标准农田:2024年筹资3亿元在水稻种植区建设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新打及配套机井、渠道、桥梁、水闸等,硬化道路,提升了4万亩绿色食品原料基地的基础设施,为水稻种植提供了良好条件。 加强品种引育推广:依托河南省中原农谷建设,与科研单位合作,先后引进推广“新丰2号”“新科稻31”等新品种,累计推广15万亩以上。同时,布设新品种试验,筛选适合原阳种植的高产优质品种,如新香粳1号、新科稻37等,累计推广面积30万亩以上。严格质量管控 建立溯源制度:建立健全农产品合格证管理制度,督促65家水稻生产加工企业、合作社建立质量安全检测点,全部纳入溯源体系,实现产品检测和产地准出,确保农产品生产者落实质量安全控制措施。 搭建监管平台:建设智慧农业监管服务平台,引入5G+智慧农业管理系统,将APP智能灌溉、农情监测等融入日常管理,形成智慧农业大数据一张网,2023年原阳大米可追溯比例达90%以上。 打造监管体系:由县农业农村局、市场监管局牵头,依托乡镇和村级监管力量,组建农产品监管队伍,形成县、乡、村三级监管体系,在稻米生产、加工、销售关键环节加大监管力度,2023年累计监管执法1100多批次。品牌建设与文旅融合 加强品牌宣传:连续28年举办大米文化旅游节,举行大米展销会、稻米博览会科技论坛、美食体验、民俗展演等推介活动28场次,培育了原阳金八素、水牛稻、黄河稻夫、稻鳅香等20多个大米品牌,带动40多家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推动农文旅融合:以“水牛稻”田园综合体为代表,年接待游客超2万人次。通过举办稻田摄影展、稻田音乐节,设置水稻收割体验区等活动,吸引游客体验,弘扬原阳稻米文化,强化农文旅融合发展。优化产业模式 创新种植模式:推广“稻渔共养”生态模式,如稻鳅共养、稻蟹共养、稻鸭共养等,不仅使水稻更绿色高产,还增加了养殖户的收入,实现一地两用、一水两养、一季双收。 探索新型销售模式:部分农户瞄准大城市市场,将大米包装从大规格改为200克的小规格,每袋售价6元到8元,价格大幅提升,拓展了市场空间。
|
|